第28节(2 / 4)
每年就靠这点收成过活,所有人都很重视这次的农忙,生产队几乎全员出动,就连孩子们都放了农忙假,跟在大人屁股后头下地,大人在前头用镰刀刚割掉麦子,孩子们后脚就把麦苗根给拔了出来,全背回去晒干了当柴禾烧,这个时候就要比谁家的孩子多了,谁家的孩子多就占了便宜,麦苗根都比别人拔的多!
老潘家除了小萝卜头潘士告不能下地,他跟张学兰在生产大队的大灶上坐在炉膛帮忙添柴禾,潘士云、潘士勋、潘士松三个全跟在潘阳屁股后头,跟赶老驴似的,不停催促潘阳快点,他们要抢着拔麦苗根。
可怜潘阳累得跟个狗一样,握镰刀的手都开始发抖了。每年农忙开始,张学兰都会用破衣裳做几双简易版的手套,带上防止镰刀柄磨手,尽管这样了,潘阳干了一上午,把手套摘下来,手掌心里还是难免被磨出几个水泡。
差不多到时候了,王记工在田埂上吆喝放工,所有人纷纷拾掇东西回去,生产队开了拖拉机过来,但只有一辆,地里这么多人,肯定坐不下,这个时候就要看谁动作快了,谁跑的快谁就能坐拖拉机回去,跑得慢的,只能再走一里地回大队。
潘阳都快累死了,可不想再走路,她家三个萝卜头早就冲上了拖拉机,潘阳也跟着撒丫子往拖拉机那里跑,好在她跑步不输人,成功从拖拉机上抢到个位置,成为率先回大队的一拨人。
生产大队大灶在第一拨人回来时就开始开火,排成三队打饭,张学兰一队,王有田他爱人一队,潘士聪他爱人一队。
潘阳领着几个萝卜头排在张学兰这对,就指望着张学兰打饭时给他们多打点,不指望吃好,只求能吃饱!
和潘阳一样排在张学兰这队伍的还有二房和三房人,尽管他们对张学兰能在大灶上烧饭很是嫉妒,但末了还是少不得指望张学兰多给他们打饭。
一码归一码,张学兰虽然跟妯娌处的不好,但跟外人相比,二房、三房显然才是自己家人,轮到他们时候,大铁勺打的倒也充足,多少让二房、三房心里舒坦了不少!
拖拖拉拉忙活了半个多月,归属潘西生产大队的地里冬小麦全部被收割完,谷粒也被碾压了出来,全部堆在粮仓里,等待上头给指标上交今年的粮食,上交粮食后剩余的先暂时全部存放在粮仓里,等年关期间统一发放给队里每家每户。
这拨冬小麦全部收完,所有人有了个喘息的机会,除非连着下两三场雨,否则他们一时半会都不能进行下一季耕种。
在这期间,张学兰也没闲着,白日里抽空把萝卜头们拔回来的麦苗根摊在家门口的泥路上翻晒,小鸡仔们渐长大,总想往地窖外边飞,张学兰少不得要拿剪子把它们的翅膀上的鸡毛挨个剪掉一截子,还有菜园里的菜,诸如黄瓜茄子豆角这一类,再不摘下来拿去卖掉,就该全老了不好吃了。
潘阳也许久没去县城了,索性提前一天收拾一番,除了蔬菜外,尚有鸡蛋风干野味要拿去一并卖了。
此外她把毛线也带着,准备付点手工费,拿去找人加工一下。
次日潘阳去县城挨个拜访了几个老客户,当然这几个客户中也包括孙大姐家,孙大姐除了留蔬菜,又要了鸡蛋给她男人补身体,至于风干肉,孙大姐最近手头有点紧,犹豫了一番,还是不要了。
潘阳见孙大姐脸色蜡黄,眼底黑眼圈也重,面上没了以往爽利的笑容,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便多嘴问了句,“大姐最近遇到难事了?”
孙大姐重重叹了口气道,“还不因为我男人的事,都怪我整天忙东忙西的对他疏忽了照料,加上天又热,他屁股底下长了褥疮,前几天去县医院住了次院,把家里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
说着,孙大姐抹了把脸,红着眼眶道,“唉,我都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对孙大姐的遭遇,潘阳一直都特别感同身受,她至少还有个鸡肋空间能帮她不少,孙大姐什么也没有,拖家带口生活确实不容易,更何况还有个生病吃药的男人在照顾。
潘阳也跟着叹了口气,突然想到个事,问孙大姐道,“大姐你会织毛衣吗?”
毛线衣孙大姐倒是会织,她男人没瘫痪她家生活光景好那会儿,他们也是能穿得起毛线衣的,拿着她男人的工业卷,孙大姐当时买了不少毛线,跟着邻居大姐学织毛衣,给她家每人都织了一件。
虽然不知潘阳为什么问这个,孙大姐还是道,“会织,我手巧,会织好几种样式呢。”
潘阳喜道,“正好,我想请孙大姐帮个忙,我前些日子去省城买了些毛线回来,但我家那口子不会织毛衣,想请孙大姐帮忙给家里几个孩子织几件,我给你加工费如何?”
孙大姐笑了,“都是熟人,这个忙我帮了,加工费我不收,你把你家孩子尺寸告诉我,等过段时间你再来取就行。”
潘阳来之前就把家里几个萝卜头的衣裳丈量了一遍,尺寸都记在了纸上,眼下连同毛线全递给了孙大姐,又把十块钱加工费塞到了孙大姐手里,对她道,“我知道你生活不容易,我找别人加工也得付钱,倒不如请你帮忙加工了,钱你一定收下,不然我就把毛线收走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孙大姐也不再推辞,客气了两句便收了下来。
此时正是午饭点,孙大姐留潘阳在家吃饭,潘阳也不客气,在院里坐了下来,她见孙大姐家的自行车还停放在三间口,心念一动,就问道,“大姐,你家自行车还卖吗?”
潘阳觉着时机差不多了,买回去若是有人问,她也好说,她家老大眼看就结婚了,先买了给老大撑面子。好在如今潘士尧在县城工作,还认识了县领导,哪怕遭人妒忌,别人也不敢拿自行车说事割老潘家尾巴。
孙大姐见潘阳有买的意思,忙道,“卖,怎么能不想卖掉,现在可正是我急着用钱的时候!”
潘阳道,“八十块还卖不?” ↑返回顶部↑
老潘家除了小萝卜头潘士告不能下地,他跟张学兰在生产大队的大灶上坐在炉膛帮忙添柴禾,潘士云、潘士勋、潘士松三个全跟在潘阳屁股后头,跟赶老驴似的,不停催促潘阳快点,他们要抢着拔麦苗根。
可怜潘阳累得跟个狗一样,握镰刀的手都开始发抖了。每年农忙开始,张学兰都会用破衣裳做几双简易版的手套,带上防止镰刀柄磨手,尽管这样了,潘阳干了一上午,把手套摘下来,手掌心里还是难免被磨出几个水泡。
差不多到时候了,王记工在田埂上吆喝放工,所有人纷纷拾掇东西回去,生产队开了拖拉机过来,但只有一辆,地里这么多人,肯定坐不下,这个时候就要看谁动作快了,谁跑的快谁就能坐拖拉机回去,跑得慢的,只能再走一里地回大队。
潘阳都快累死了,可不想再走路,她家三个萝卜头早就冲上了拖拉机,潘阳也跟着撒丫子往拖拉机那里跑,好在她跑步不输人,成功从拖拉机上抢到个位置,成为率先回大队的一拨人。
生产大队大灶在第一拨人回来时就开始开火,排成三队打饭,张学兰一队,王有田他爱人一队,潘士聪他爱人一队。
潘阳领着几个萝卜头排在张学兰这对,就指望着张学兰打饭时给他们多打点,不指望吃好,只求能吃饱!
和潘阳一样排在张学兰这队伍的还有二房和三房人,尽管他们对张学兰能在大灶上烧饭很是嫉妒,但末了还是少不得指望张学兰多给他们打饭。
一码归一码,张学兰虽然跟妯娌处的不好,但跟外人相比,二房、三房显然才是自己家人,轮到他们时候,大铁勺打的倒也充足,多少让二房、三房心里舒坦了不少!
拖拖拉拉忙活了半个多月,归属潘西生产大队的地里冬小麦全部被收割完,谷粒也被碾压了出来,全部堆在粮仓里,等待上头给指标上交今年的粮食,上交粮食后剩余的先暂时全部存放在粮仓里,等年关期间统一发放给队里每家每户。
这拨冬小麦全部收完,所有人有了个喘息的机会,除非连着下两三场雨,否则他们一时半会都不能进行下一季耕种。
在这期间,张学兰也没闲着,白日里抽空把萝卜头们拔回来的麦苗根摊在家门口的泥路上翻晒,小鸡仔们渐长大,总想往地窖外边飞,张学兰少不得要拿剪子把它们的翅膀上的鸡毛挨个剪掉一截子,还有菜园里的菜,诸如黄瓜茄子豆角这一类,再不摘下来拿去卖掉,就该全老了不好吃了。
潘阳也许久没去县城了,索性提前一天收拾一番,除了蔬菜外,尚有鸡蛋风干野味要拿去一并卖了。
此外她把毛线也带着,准备付点手工费,拿去找人加工一下。
次日潘阳去县城挨个拜访了几个老客户,当然这几个客户中也包括孙大姐家,孙大姐除了留蔬菜,又要了鸡蛋给她男人补身体,至于风干肉,孙大姐最近手头有点紧,犹豫了一番,还是不要了。
潘阳见孙大姐脸色蜡黄,眼底黑眼圈也重,面上没了以往爽利的笑容,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便多嘴问了句,“大姐最近遇到难事了?”
孙大姐重重叹了口气道,“还不因为我男人的事,都怪我整天忙东忙西的对他疏忽了照料,加上天又热,他屁股底下长了褥疮,前几天去县医院住了次院,把家里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
说着,孙大姐抹了把脸,红着眼眶道,“唉,我都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对孙大姐的遭遇,潘阳一直都特别感同身受,她至少还有个鸡肋空间能帮她不少,孙大姐什么也没有,拖家带口生活确实不容易,更何况还有个生病吃药的男人在照顾。
潘阳也跟着叹了口气,突然想到个事,问孙大姐道,“大姐你会织毛衣吗?”
毛线衣孙大姐倒是会织,她男人没瘫痪她家生活光景好那会儿,他们也是能穿得起毛线衣的,拿着她男人的工业卷,孙大姐当时买了不少毛线,跟着邻居大姐学织毛衣,给她家每人都织了一件。
虽然不知潘阳为什么问这个,孙大姐还是道,“会织,我手巧,会织好几种样式呢。”
潘阳喜道,“正好,我想请孙大姐帮个忙,我前些日子去省城买了些毛线回来,但我家那口子不会织毛衣,想请孙大姐帮忙给家里几个孩子织几件,我给你加工费如何?”
孙大姐笑了,“都是熟人,这个忙我帮了,加工费我不收,你把你家孩子尺寸告诉我,等过段时间你再来取就行。”
潘阳来之前就把家里几个萝卜头的衣裳丈量了一遍,尺寸都记在了纸上,眼下连同毛线全递给了孙大姐,又把十块钱加工费塞到了孙大姐手里,对她道,“我知道你生活不容易,我找别人加工也得付钱,倒不如请你帮忙加工了,钱你一定收下,不然我就把毛线收走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孙大姐也不再推辞,客气了两句便收了下来。
此时正是午饭点,孙大姐留潘阳在家吃饭,潘阳也不客气,在院里坐了下来,她见孙大姐家的自行车还停放在三间口,心念一动,就问道,“大姐,你家自行车还卖吗?”
潘阳觉着时机差不多了,买回去若是有人问,她也好说,她家老大眼看就结婚了,先买了给老大撑面子。好在如今潘士尧在县城工作,还认识了县领导,哪怕遭人妒忌,别人也不敢拿自行车说事割老潘家尾巴。
孙大姐见潘阳有买的意思,忙道,“卖,怎么能不想卖掉,现在可正是我急着用钱的时候!”
潘阳道,“八十块还卖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