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节(2 / 4)
杜芊的话逗得众人哈哈大笑了起来,杜老太太那边开始传早膳,杜若和杜老太太说了昨儿没去如意居的事情,杜老太太就准了杜若今儿去如意居用早膳。
杜太太房里,丫鬟们也正打算要摆早膳,杜太太往院子里瞧了瞧,吩咐丫鬟道:“一会儿见少奶奶和大少爷从福寿堂出来,你就去厨房那边穿膳,省得传早了东西都冷了,传晚了又让他们饿着等。”丫鬟应了一声,就在门口等着,不一会儿就瞧见杜若和刘七巧出来,便忙不迭的往厨房去传膳去了。
杜若和刘七巧到了杜太太的如意居,才坐了不到半盏茶的时间,早膳就都送了上来。杜太太只开口道:“昨晚你派丫鬟过来说了,我就知道了,今儿一早特意让厨房给你准备了刀削面。”
杜若喜欢吃刀削面,这倒是有典故的,王妈妈也在杜太太跟前说过几回。杜太太一直觉得杜若是她捧在手心里、含在嘴里头养大的,所以从来没让他尝试过这样的民间美食,没想到杜若却会喜欢这个,这也确实在杜太太的意料之外。不过杜太太要么不知道,要知道了,那定然是会满足自己儿子的,所以她还派了家里的厨子,去京城最好的刀削面馆,把这门手艺给学了回来。
“大郎你尝尝看,未必有七巧那么好的手艺,不过也是正宗的山西刀削面师傅教的。”杜太太推了面碗往杜若的跟前。
杜若吃了两口,发现手艺果真是很好的,可是杜太太都说了这样的话,他要死赞美这碗面,岂不是把自己媳妇得罪了,便低着头微微脸红的继续吃面,还是少说为妙。
刘七巧也不知道她那一碗刀削面的故事居然流传甚广,连杜太太都知道了,一时间也只觉得脸皮发热,急忙低头吃着自己碗里的粥。
一顿饭下来,饭桌上倒是显得格外安静了,不过刘七巧瞧杜若把一碗刀削面吃了个底朝天,就知道杜太太派出去学手艺的人也算是学成归来了。看来杜若以后是有口福了,不过刘七巧倒是一点儿没有危机感,反正她懒得做饭菜。刘七巧发现,在杜家的这段日子,她的好逸恶劳的恶习,越发加重了。
两人正吃好了早膳,杜若正要起身出门,跟着杜二老爷一起上太医院,杜老爷外书房里头的丫鬟朱砂忽然来传话道:“大少爷,前面来客人了,大老爷让您今儿不用去太医院了,一起去前面见客吧。”
大户人家规矩多,特别是像在京城这样的人家,一般不会出现这种临时有人来串门子这回事情,大家都是拟了拜帖,先让家里的下人来送了信,然后约定好了一个时间,大家在坐下来好好商谈的。但是杜若这几天也并没有收到什么拜帖,况且若是重要的人,杜老爷也会提前告诉他,可今儿这来人,倒是有一些随性了。不过杜老爷既然让他一起留在家里头见客,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客人。杜若便开口问道:“你知道是哪家的客人吗?”
朱砂想了想,只开口道:“是江南口音,我没听真切,好像是洪还不知道是侯,横竖大少爷您去了就知道了。”
杜若一听来人姓洪,顿时就想起了扬州洪家,只一阵高兴,便放下手中的茶盏就要跟着她去。正这时候,福寿堂也派了一个小丫鬟来传话道:“大少奶奶,南边二老太爷家的大少爷来了,正在福寿堂跟老太太说话呢,老太太让我请了大少奶奶过去,问若是大少爷在的话,一起过去呢。”
刘七巧忙道:“大少爷去前头跟着老爷见客去了,我同你们过去就好。”刘七巧想起前几日才见过的舅太太和她家的姑娘,顿时就想起一桩美事来,只笑着对杜太太道:“太太何不跟我一起过去瞧瞧那芸哥儿,你若是见了,肯定喜欢,真真是遗传了杜家的好皮囊呢,而且才十三四岁,已经中了秀才,后年就要考举人了。”
杜太太也是这方面的热衷人员,听了刘七巧这样的溢美之词,自然是有些心动的,只还有些不信,便笑道:“当真?不是我夸大,我总觉得我自家这两位哥儿,已经是好得很的,还有人能比过去不成?”
刘七巧瞧着杜太太护犊子的样子,只笑道:“我怎么敢骗太太呢,不是我一个人觉得他好,便是大郎对他也是赞不绝口的,而且这孩子心底也好,还想着要学医,不过大郎觉得他既然是个读书的料子,不如就走了科举,反正一样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杜太太见刘七巧这样说,也便信另一半,只交代好丫鬟奶妈们照顾好荣哥儿,换了衣服,带上见面礼,一起跟刘七巧去了杜老太太的福寿堂。
杜老太太的福寿堂大厅里头,杜家三位姑娘真睁大了眼睛打量这远到而老的堂弟。三人瞧着他,眼角各带着笑意,便是赵氏见了杜芸,也笑着叹道:“可惜我家竟再没有一个妹子了,不然这么好的哥儿,去哪里找呢!”
在杜二太太,自然是所有人都比不过杜蘅的,所以她觉得杜芸好归好,就没杜蘅那种灵动,觉得木讷了些,可还是跟着赞叹道:“年前的时候没跟着老太太过去,倒不想大侄子是这样的一表人才,如今老太爷可好?家里头人都还好吗?”
杜芸只略略低着头,听杜二太太问他话,便彬彬有礼的答道:“多谢二伯娘关心,祖父的病已经痊愈了,祖母的身子也硬朗,家里头的人都好。”
杜太太便道:“好就好,我想着也应该是好的,不然也不会放你一个人千里迢迢的就过来了,既然来了,就在我们家多住几天,你三个堂姐也都有了人家了,自家亲戚没什么好避嫌的。”
杜芸闻言,只谦谦谢过了,又道:“侄孙是带着栖霞书院山长的举荐信来的,过几日就要去玉山书院,这几日便在老太太家里叨饶几日了。”
杜太太闻言,更是一个劲儿的点头道:“好好好,你是读书人,喜欢清静,就住到我原先住的品芳院去,那边虽然比不得梨香院清静,终究是近一些,你一个人来,住的远了我也不放心。”
☆、283|6.05|
杜老太太也是当真喜欢杜芸的,想一想他爹是庶子,她那小婶子的脾气她也是懂的,想必从小对这杜芸是不上心的。秦姨娘就算再喜欢杜芸,可若是事事的关心都摆在明面上,自然也是不可能的。杜太太一想到她自己是如何心疼杜若和杜蘅的,心里头就越发觉得杜芸可怜,一小也没有个家里头够硬的家长疼爱。二老太爷在外头忙生意,只怕也是没什么闲工夫关心这些内宅琐事的。
屋里头人正闲聊着,小丫鬟挽了帘子进来回话道:“奴婢去请了大少奶奶过来,大太太也跟着一起过来了,如今已快到院外了。”
杜太太自从生下了荣哥儿之后,便很少出如意居,起先是要坐月子,自然是不能出门的。如今出了月子,她偏生又爱自己喂喂孩子的,到也很少出来,今儿肯出来瞧瞧,可见也是真心想见见杜芸的。杜老太太在脑子里过了过,赵氏方才已经说了,娘家并没有姐妹。杜二太太的娘家,杜老太太熟悉的很,齐少爷上头的姐姐也都嫁人了,况且也不是正房的姑娘。如今想来想去,倒是那日宁家那小姑娘,长得唇红齿白的,灵秀动人的人。
这时候丫鬟正挽着帘子让杜太太和刘七巧从外面进来,杜老太太见杜太太进来,只玩笑道:“你若不来,我还正想要再派人请你去呢。”杜老太太说完,只对杜芸道:“这是你大伯娘。”
杜芸抬起头略略瞧了一眼杜太太,杜太太刚刚出月子,身子丰盈,再加上她平常就注重保养,看上去倒是比杜二太太还年轻好几岁。杜芸不敢怠慢,急忙行礼道:“侄儿给大伯娘请安、给大堂嫂请安。”
刘七巧对杜芸很是喜欢,加上之前在金陵的时候相处的也好,便也不见外,直接开口问道:“怎么就跑京城来了,你若早些打定了主意,还能省一趟车马费呢!”
杜芸只谦逊一笑,恭恭敬敬的回道:“是跟着洪家的船一起来的,倒是没费什么车马费,来之前也是有些仓促,但是山长说求学的机会不可以轻易放弃,所以就来了。” ↑返回顶部↑
杜太太房里,丫鬟们也正打算要摆早膳,杜太太往院子里瞧了瞧,吩咐丫鬟道:“一会儿见少奶奶和大少爷从福寿堂出来,你就去厨房那边穿膳,省得传早了东西都冷了,传晚了又让他们饿着等。”丫鬟应了一声,就在门口等着,不一会儿就瞧见杜若和刘七巧出来,便忙不迭的往厨房去传膳去了。
杜若和刘七巧到了杜太太的如意居,才坐了不到半盏茶的时间,早膳就都送了上来。杜太太只开口道:“昨晚你派丫鬟过来说了,我就知道了,今儿一早特意让厨房给你准备了刀削面。”
杜若喜欢吃刀削面,这倒是有典故的,王妈妈也在杜太太跟前说过几回。杜太太一直觉得杜若是她捧在手心里、含在嘴里头养大的,所以从来没让他尝试过这样的民间美食,没想到杜若却会喜欢这个,这也确实在杜太太的意料之外。不过杜太太要么不知道,要知道了,那定然是会满足自己儿子的,所以她还派了家里的厨子,去京城最好的刀削面馆,把这门手艺给学了回来。
“大郎你尝尝看,未必有七巧那么好的手艺,不过也是正宗的山西刀削面师傅教的。”杜太太推了面碗往杜若的跟前。
杜若吃了两口,发现手艺果真是很好的,可是杜太太都说了这样的话,他要死赞美这碗面,岂不是把自己媳妇得罪了,便低着头微微脸红的继续吃面,还是少说为妙。
刘七巧也不知道她那一碗刀削面的故事居然流传甚广,连杜太太都知道了,一时间也只觉得脸皮发热,急忙低头吃着自己碗里的粥。
一顿饭下来,饭桌上倒是显得格外安静了,不过刘七巧瞧杜若把一碗刀削面吃了个底朝天,就知道杜太太派出去学手艺的人也算是学成归来了。看来杜若以后是有口福了,不过刘七巧倒是一点儿没有危机感,反正她懒得做饭菜。刘七巧发现,在杜家的这段日子,她的好逸恶劳的恶习,越发加重了。
两人正吃好了早膳,杜若正要起身出门,跟着杜二老爷一起上太医院,杜老爷外书房里头的丫鬟朱砂忽然来传话道:“大少爷,前面来客人了,大老爷让您今儿不用去太医院了,一起去前面见客吧。”
大户人家规矩多,特别是像在京城这样的人家,一般不会出现这种临时有人来串门子这回事情,大家都是拟了拜帖,先让家里的下人来送了信,然后约定好了一个时间,大家在坐下来好好商谈的。但是杜若这几天也并没有收到什么拜帖,况且若是重要的人,杜老爷也会提前告诉他,可今儿这来人,倒是有一些随性了。不过杜老爷既然让他一起留在家里头见客,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客人。杜若便开口问道:“你知道是哪家的客人吗?”
朱砂想了想,只开口道:“是江南口音,我没听真切,好像是洪还不知道是侯,横竖大少爷您去了就知道了。”
杜若一听来人姓洪,顿时就想起了扬州洪家,只一阵高兴,便放下手中的茶盏就要跟着她去。正这时候,福寿堂也派了一个小丫鬟来传话道:“大少奶奶,南边二老太爷家的大少爷来了,正在福寿堂跟老太太说话呢,老太太让我请了大少奶奶过去,问若是大少爷在的话,一起过去呢。”
刘七巧忙道:“大少爷去前头跟着老爷见客去了,我同你们过去就好。”刘七巧想起前几日才见过的舅太太和她家的姑娘,顿时就想起一桩美事来,只笑着对杜太太道:“太太何不跟我一起过去瞧瞧那芸哥儿,你若是见了,肯定喜欢,真真是遗传了杜家的好皮囊呢,而且才十三四岁,已经中了秀才,后年就要考举人了。”
杜太太也是这方面的热衷人员,听了刘七巧这样的溢美之词,自然是有些心动的,只还有些不信,便笑道:“当真?不是我夸大,我总觉得我自家这两位哥儿,已经是好得很的,还有人能比过去不成?”
刘七巧瞧着杜太太护犊子的样子,只笑道:“我怎么敢骗太太呢,不是我一个人觉得他好,便是大郎对他也是赞不绝口的,而且这孩子心底也好,还想着要学医,不过大郎觉得他既然是个读书的料子,不如就走了科举,反正一样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杜太太见刘七巧这样说,也便信另一半,只交代好丫鬟奶妈们照顾好荣哥儿,换了衣服,带上见面礼,一起跟刘七巧去了杜老太太的福寿堂。
杜老太太的福寿堂大厅里头,杜家三位姑娘真睁大了眼睛打量这远到而老的堂弟。三人瞧着他,眼角各带着笑意,便是赵氏见了杜芸,也笑着叹道:“可惜我家竟再没有一个妹子了,不然这么好的哥儿,去哪里找呢!”
在杜二太太,自然是所有人都比不过杜蘅的,所以她觉得杜芸好归好,就没杜蘅那种灵动,觉得木讷了些,可还是跟着赞叹道:“年前的时候没跟着老太太过去,倒不想大侄子是这样的一表人才,如今老太爷可好?家里头人都还好吗?”
杜芸只略略低着头,听杜二太太问他话,便彬彬有礼的答道:“多谢二伯娘关心,祖父的病已经痊愈了,祖母的身子也硬朗,家里头的人都好。”
杜太太便道:“好就好,我想着也应该是好的,不然也不会放你一个人千里迢迢的就过来了,既然来了,就在我们家多住几天,你三个堂姐也都有了人家了,自家亲戚没什么好避嫌的。”
杜芸闻言,只谦谦谢过了,又道:“侄孙是带着栖霞书院山长的举荐信来的,过几日就要去玉山书院,这几日便在老太太家里叨饶几日了。”
杜太太闻言,更是一个劲儿的点头道:“好好好,你是读书人,喜欢清静,就住到我原先住的品芳院去,那边虽然比不得梨香院清静,终究是近一些,你一个人来,住的远了我也不放心。”
☆、283|6.05|
杜老太太也是当真喜欢杜芸的,想一想他爹是庶子,她那小婶子的脾气她也是懂的,想必从小对这杜芸是不上心的。秦姨娘就算再喜欢杜芸,可若是事事的关心都摆在明面上,自然也是不可能的。杜太太一想到她自己是如何心疼杜若和杜蘅的,心里头就越发觉得杜芸可怜,一小也没有个家里头够硬的家长疼爱。二老太爷在外头忙生意,只怕也是没什么闲工夫关心这些内宅琐事的。
屋里头人正闲聊着,小丫鬟挽了帘子进来回话道:“奴婢去请了大少奶奶过来,大太太也跟着一起过来了,如今已快到院外了。”
杜太太自从生下了荣哥儿之后,便很少出如意居,起先是要坐月子,自然是不能出门的。如今出了月子,她偏生又爱自己喂喂孩子的,到也很少出来,今儿肯出来瞧瞧,可见也是真心想见见杜芸的。杜老太太在脑子里过了过,赵氏方才已经说了,娘家并没有姐妹。杜二太太的娘家,杜老太太熟悉的很,齐少爷上头的姐姐也都嫁人了,况且也不是正房的姑娘。如今想来想去,倒是那日宁家那小姑娘,长得唇红齿白的,灵秀动人的人。
这时候丫鬟正挽着帘子让杜太太和刘七巧从外面进来,杜老太太见杜太太进来,只玩笑道:“你若不来,我还正想要再派人请你去呢。”杜老太太说完,只对杜芸道:“这是你大伯娘。”
杜芸抬起头略略瞧了一眼杜太太,杜太太刚刚出月子,身子丰盈,再加上她平常就注重保养,看上去倒是比杜二太太还年轻好几岁。杜芸不敢怠慢,急忙行礼道:“侄儿给大伯娘请安、给大堂嫂请安。”
刘七巧对杜芸很是喜欢,加上之前在金陵的时候相处的也好,便也不见外,直接开口问道:“怎么就跑京城来了,你若早些打定了主意,还能省一趟车马费呢!”
杜芸只谦逊一笑,恭恭敬敬的回道:“是跟着洪家的船一起来的,倒是没费什么车马费,来之前也是有些仓促,但是山长说求学的机会不可以轻易放弃,所以就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