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4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天津市舶司(2 / 3)
“是,父亲,儿子记住了。”文垣尽管满肚子的不解,但也马上答应。
“这件事非常重要,你一定不能忘记。”允熥又吩咐一句,放下千里眼下了城楼。文垣忙跟上。
离开滦州,又经过卢龙县、抚宁县,就到了山海关。一行人抵达山海关的时候恰好遇到下雨,侍卫因担心允熥被雨浇了后染风寒,劝说明日再游览山海关。但允熥回想往事,执意要今日游览。侍卫们苦劝不成,只能借来许多蓑衣、斗笠,为皇亲们穿好,冒着大雨游览。因这时已将近午时,卫城迎接的官员又问午膳吃什么。允熥想了想说道:“午膳不必卫所预备,”转过头对侍卫吩咐道:“你们去这附近,找渔民买几条新鲜的海鱼。”吩咐过了就向海边走去。
尽管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来过这里了,但允熥仍然轻车熟路的带领众人从山海卫城来到海边。他走进一座亭子,在石凳上坐下,对其他人说道:“二十三年前洪武二十八年,我受祖父之命北巡,途径山海关正好也赶上下雨,与四叔、十五叔、十七叔、十九叔也是冒雨游览,从卫城走到这座观海亭。”
“我知道,我知道!”敏儿马上说道:“父亲当时冒雨游览这里,先是赏了“秦皇求仙入海处”碑,又在观海亭里歇息,这时忽然发现海面上有渔船,一时诗兴大发,填了《浪淘沙·秦皇岛》这首词。”
“难为你将这件事知道的这样清楚。”允熥笑道。不管如何,自己的儿女这样关心自己的过去,都是令人高兴的。
“当年父亲真是文采风流,不仅是在山海关,在宣府,在苏州,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也成为历代皇帝中仅次于南唐后主的大诗人。可渐渐的父亲也不写什么诗词了。”敏儿又道,而且用盼望的目光看向父亲,似乎想让父亲写一首诗词。
允熥只是笑了笑,没有接话。他早已不年轻了,对于写诗填词装逼也不再感兴趣,除非必要,不然不再写诗词,岂会因为女儿几句话就破例?
敏儿见父亲没有写诗填词的意思,有些失望,只能说起另外的话题。但这时一名侍卫走进亭子,先对文垣行了一礼,之后在允熥耳边轻声说了几句话。听到侍卫的话,允熥怔了一下,说道:“既然如此巧合,那就让他上来见一见。”
“什么事如此巧合?”侍卫退下的同时,敏儿忙问道。
“你可知晓当初为父填了《浪淘沙·秦皇岛》这首词后,又发生了什么?”允熥回过神来,笑着问道。
“当然知晓。之后海面上漂浮的渔船靠了岸。爹爹允许渔民在亭子附近休息,又给了他一副词卷,几贯钱。”敏儿说道。
“为父说的巧合,就是指这件事。”允熥道。
“这件事?”敏儿不解,下意识回头看刚才进入亭子的侍卫,见到他正领着一个渔民向亭子走来,忽然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说道:“难道是今日又见到了当日赠送词卷的渔民?”
“正是如此。”允熥笑道:“为父适才让侍卫去买海鱼,却不想其中一人就是多年前受赠词卷的渔民。”
“竟然如此巧合?二十多年前受赠过诗卷的渔民竟然还能再见到?”敏儿惊呼道,满脸不敢相信的神情。不仅是他,亭内其他人都一脸不可思议。这也太凑巧了吧,竟然遇上了二十三年前的渔民?众人不由得看向站在一旁的山海卫陪同的官员,让他莫名其妙。
这时渔民走了进来,见到众人就跪下说道:“小人见过贵人们。”
可允熥却眉头一皱,说道:“你二十三年前可见过我?”
“小人见过贵人。当时小人是与父亲一同出海,登岸时贵人因当时正在下雨,所以允许小人与家父一起在亭子里避雨,又送了小人家父一副写着字的纸、十贯宝钞和一贯散钱。因小人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所以这件事记得很清楚。”渔民忙说道。
允熥皱着的眉头舒缓开来。事情对上了;至于自己为什么记得不是这人,那也很好理解,普通百姓终日操劳,饱经风霜,年少时与中年的样子自然不同。
允熥与他说了几句话,最后问道:“当时我赠送你父亲的那幅词卷,你们怎么处置了?是卖了还是一直留着?”
“贵人,那幅纸我们回去后就卖了,但非常巧合的,去年又回到了我家里。”渔民说道。
“嗯?怎么回事?”允熥好奇的问道。
“贵人,回去后我家就把那幅纸卖了,卖给了邻村的举人老爷,卖了十贯钱。后来不知怎么卖来卖去,到了我们村的一个大户人家手里。去年这个人家犯了事,全家被抄,流放汉洲。我去他们家院子里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又翻到了这幅纸,就拿回了家。”渔民说道。
“这次怎么没有卖了?”允熥道。
“因为这幅纸竟然又到了我们家,我们不敢再卖,就一直放在家里。”渔民回答。
“哈哈,真是巧合。我给你们家的词卷时隔二十多年再次回到你们家,我也时隔二十多年再次见到你们。”允熥笑着说道。
“朕现在告诉你朕的身份,就是当今皇帝陛下,二十多年前是皇太孙。那幅词卷你们家不许再卖。”允熥又道。
“贵人是,是,是,皇帝陛下?”渔民结结巴巴的说道。
“如假包换。”允熥笑道。 ↑返回顶部↑
“这件事非常重要,你一定不能忘记。”允熥又吩咐一句,放下千里眼下了城楼。文垣忙跟上。
离开滦州,又经过卢龙县、抚宁县,就到了山海关。一行人抵达山海关的时候恰好遇到下雨,侍卫因担心允熥被雨浇了后染风寒,劝说明日再游览山海关。但允熥回想往事,执意要今日游览。侍卫们苦劝不成,只能借来许多蓑衣、斗笠,为皇亲们穿好,冒着大雨游览。因这时已将近午时,卫城迎接的官员又问午膳吃什么。允熥想了想说道:“午膳不必卫所预备,”转过头对侍卫吩咐道:“你们去这附近,找渔民买几条新鲜的海鱼。”吩咐过了就向海边走去。
尽管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来过这里了,但允熥仍然轻车熟路的带领众人从山海卫城来到海边。他走进一座亭子,在石凳上坐下,对其他人说道:“二十三年前洪武二十八年,我受祖父之命北巡,途径山海关正好也赶上下雨,与四叔、十五叔、十七叔、十九叔也是冒雨游览,从卫城走到这座观海亭。”
“我知道,我知道!”敏儿马上说道:“父亲当时冒雨游览这里,先是赏了“秦皇求仙入海处”碑,又在观海亭里歇息,这时忽然发现海面上有渔船,一时诗兴大发,填了《浪淘沙·秦皇岛》这首词。”
“难为你将这件事知道的这样清楚。”允熥笑道。不管如何,自己的儿女这样关心自己的过去,都是令人高兴的。
“当年父亲真是文采风流,不仅是在山海关,在宣府,在苏州,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也成为历代皇帝中仅次于南唐后主的大诗人。可渐渐的父亲也不写什么诗词了。”敏儿又道,而且用盼望的目光看向父亲,似乎想让父亲写一首诗词。
允熥只是笑了笑,没有接话。他早已不年轻了,对于写诗填词装逼也不再感兴趣,除非必要,不然不再写诗词,岂会因为女儿几句话就破例?
敏儿见父亲没有写诗填词的意思,有些失望,只能说起另外的话题。但这时一名侍卫走进亭子,先对文垣行了一礼,之后在允熥耳边轻声说了几句话。听到侍卫的话,允熥怔了一下,说道:“既然如此巧合,那就让他上来见一见。”
“什么事如此巧合?”侍卫退下的同时,敏儿忙问道。
“你可知晓当初为父填了《浪淘沙·秦皇岛》这首词后,又发生了什么?”允熥回过神来,笑着问道。
“当然知晓。之后海面上漂浮的渔船靠了岸。爹爹允许渔民在亭子附近休息,又给了他一副词卷,几贯钱。”敏儿说道。
“为父说的巧合,就是指这件事。”允熥道。
“这件事?”敏儿不解,下意识回头看刚才进入亭子的侍卫,见到他正领着一个渔民向亭子走来,忽然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说道:“难道是今日又见到了当日赠送词卷的渔民?”
“正是如此。”允熥笑道:“为父适才让侍卫去买海鱼,却不想其中一人就是多年前受赠词卷的渔民。”
“竟然如此巧合?二十多年前受赠过诗卷的渔民竟然还能再见到?”敏儿惊呼道,满脸不敢相信的神情。不仅是他,亭内其他人都一脸不可思议。这也太凑巧了吧,竟然遇上了二十三年前的渔民?众人不由得看向站在一旁的山海卫陪同的官员,让他莫名其妙。
这时渔民走了进来,见到众人就跪下说道:“小人见过贵人们。”
可允熥却眉头一皱,说道:“你二十三年前可见过我?”
“小人见过贵人。当时小人是与父亲一同出海,登岸时贵人因当时正在下雨,所以允许小人与家父一起在亭子里避雨,又送了小人家父一副写着字的纸、十贯宝钞和一贯散钱。因小人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所以这件事记得很清楚。”渔民忙说道。
允熥皱着的眉头舒缓开来。事情对上了;至于自己为什么记得不是这人,那也很好理解,普通百姓终日操劳,饱经风霜,年少时与中年的样子自然不同。
允熥与他说了几句话,最后问道:“当时我赠送你父亲的那幅词卷,你们怎么处置了?是卖了还是一直留着?”
“贵人,那幅纸我们回去后就卖了,但非常巧合的,去年又回到了我家里。”渔民说道。
“嗯?怎么回事?”允熥好奇的问道。
“贵人,回去后我家就把那幅纸卖了,卖给了邻村的举人老爷,卖了十贯钱。后来不知怎么卖来卖去,到了我们村的一个大户人家手里。去年这个人家犯了事,全家被抄,流放汉洲。我去他们家院子里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又翻到了这幅纸,就拿回了家。”渔民说道。
“这次怎么没有卖了?”允熥道。
“因为这幅纸竟然又到了我们家,我们不敢再卖,就一直放在家里。”渔民回答。
“哈哈,真是巧合。我给你们家的词卷时隔二十多年再次回到你们家,我也时隔二十多年再次见到你们。”允熥笑着说道。
“朕现在告诉你朕的身份,就是当今皇帝陛下,二十多年前是皇太孙。那幅词卷你们家不许再卖。”允熥又道。
“贵人是,是,是,皇帝陛下?”渔民结结巴巴的说道。
“如假包换。”允熥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