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谋心 第261节(2 / 2)
她还未及笄前,傅父和傅母就相继与世长辞,面对野心勃勃的旁支和亮出了尖利爪牙的商行敌手,傅明嘉却纹丝不乱,带着比她小三岁的弟弟傅明珞,一齐守住了傅家偌大的家业。
虞朝覆灭,傅明嘉又带着弟弟在乱世安身立命,不单傅家的财力更上一层楼,变得富可敌国,更因着对周朝太|祖的协助之恩,在大周建国后将傅家的权势推上了顶峰。也无怪乎后来傅家的宗族无视她女子的身份,长年奉其为家主。
曾有传言说,当年太|祖争天下时,傅明嘉不仅在明面上只是为太|祖提供行军打仗的财物,实际上还在背后为太|祖出谋划策。
说她是太|祖皇帝登极的一大功臣,其实一点儿都不为过。只是当时傅明嘉手腕太强硬,许多人都忽略了她女子的身份,也从没觉得她与太|祖之间会存在男女之情。直到大周建国之后那些流言蜚语传出……
之后,傅明嘉一家三口远走海外却在海上遇险而亡,太|祖皇帝伤心欲绝到罢朝七日,连嫡妻正懿皇后都不顾了……
这以后,大周朝廷官员都自认看清了傅明嘉乃是太|祖的逆鳞所在,便无人再敢在太|祖皇帝面前提一个“傅”字。
傅明嘉之弟傅明珞也识趣地带着族人南下回到故里,从此将傅家商行的势力圈定在南方,不再涉足北方一步。
傅家后人虽多为经商,但亦有几个科举为官的。只是顾及太|祖,吏部从来都将傅氏族人的官员远远地调开,不叫他们在太|祖眼前晃。
太|祖很长寿,他活到了七十六岁,在傅明嘉死后的四十余年里,襄京城中当官的别说傅氏族人,连来自其他傅姓家族的官员都几乎看不到一个。
后来继位的几任皇帝,吏部的官员由己推人,觉得正懿皇后的儿孙估计也不会喜欢常常见到傅明嘉的子侄们,便依旧推行着这个默认的惯例。
索性那些年来,那些为官的傅氏族人能力也不算突出,从没横空出世一个可以升入中央的,故而这么多年来傅氏后人与皇家之间才从无交集。
可这个傅怀安却是个例外,是个有能力的。
从好些年起,吏部就注意到了此人,连闵首相也曾有所耳闻。每三年,如何处理傅怀安的升迁对吏部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
升吧?承元帝虽是被太|祖抚养过的,但他也是正懿皇后的曾孙子啊,这要是心里头记恨着傅家,那以后会不会给吏部的人穿小鞋啊?
不升吧?可人家确实政绩斐然,吏部官员担着选任天下官员的重任,着实有那么几个可惜良才之人。
最后的结果是,傅怀安这十多年下来,每三年一次的调任,碰到不惜才的,便还是让他在原来的位置待着;运气好碰到惜才的,倒是会将他从一县主簿的官职提到一个鸟不拉屎小县城的知县,又有一次从那犄角旮旯的小知县平调成了位处繁华江南的萍乡县的知县。
再往上一级的府尹,就没人敢给他调上去了。
因为到了府尹这个官位,每三年的考核那是都要面圣的,不像知县,只要吏部官员考核一番便可以了。
要是叫承元帝记起了这个人身后那位给皇室带来了那么多年负面影响的女人,那谁能保证承元帝不计较呢?
闵首相说完,其实就已经有些后悔了。 ↑返回顶部↑
虞朝覆灭,傅明嘉又带着弟弟在乱世安身立命,不单傅家的财力更上一层楼,变得富可敌国,更因着对周朝太|祖的协助之恩,在大周建国后将傅家的权势推上了顶峰。也无怪乎后来傅家的宗族无视她女子的身份,长年奉其为家主。
曾有传言说,当年太|祖争天下时,傅明嘉不仅在明面上只是为太|祖提供行军打仗的财物,实际上还在背后为太|祖出谋划策。
说她是太|祖皇帝登极的一大功臣,其实一点儿都不为过。只是当时傅明嘉手腕太强硬,许多人都忽略了她女子的身份,也从没觉得她与太|祖之间会存在男女之情。直到大周建国之后那些流言蜚语传出……
之后,傅明嘉一家三口远走海外却在海上遇险而亡,太|祖皇帝伤心欲绝到罢朝七日,连嫡妻正懿皇后都不顾了……
这以后,大周朝廷官员都自认看清了傅明嘉乃是太|祖的逆鳞所在,便无人再敢在太|祖皇帝面前提一个“傅”字。
傅明嘉之弟傅明珞也识趣地带着族人南下回到故里,从此将傅家商行的势力圈定在南方,不再涉足北方一步。
傅家后人虽多为经商,但亦有几个科举为官的。只是顾及太|祖,吏部从来都将傅氏族人的官员远远地调开,不叫他们在太|祖眼前晃。
太|祖很长寿,他活到了七十六岁,在傅明嘉死后的四十余年里,襄京城中当官的别说傅氏族人,连来自其他傅姓家族的官员都几乎看不到一个。
后来继位的几任皇帝,吏部的官员由己推人,觉得正懿皇后的儿孙估计也不会喜欢常常见到傅明嘉的子侄们,便依旧推行着这个默认的惯例。
索性那些年来,那些为官的傅氏族人能力也不算突出,从没横空出世一个可以升入中央的,故而这么多年来傅氏后人与皇家之间才从无交集。
可这个傅怀安却是个例外,是个有能力的。
从好些年起,吏部就注意到了此人,连闵首相也曾有所耳闻。每三年,如何处理傅怀安的升迁对吏部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
升吧?承元帝虽是被太|祖抚养过的,但他也是正懿皇后的曾孙子啊,这要是心里头记恨着傅家,那以后会不会给吏部的人穿小鞋啊?
不升吧?可人家确实政绩斐然,吏部官员担着选任天下官员的重任,着实有那么几个可惜良才之人。
最后的结果是,傅怀安这十多年下来,每三年一次的调任,碰到不惜才的,便还是让他在原来的位置待着;运气好碰到惜才的,倒是会将他从一县主簿的官职提到一个鸟不拉屎小县城的知县,又有一次从那犄角旮旯的小知县平调成了位处繁华江南的萍乡县的知县。
再往上一级的府尹,就没人敢给他调上去了。
因为到了府尹这个官位,每三年的考核那是都要面圣的,不像知县,只要吏部官员考核一番便可以了。
要是叫承元帝记起了这个人身后那位给皇室带来了那么多年负面影响的女人,那谁能保证承元帝不计较呢?
闵首相说完,其实就已经有些后悔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