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顾芝龙(3 / 3)
当然,顾芝龙也知道迁都之事涉及极其复杂。
首先以长信太后为首的主和派是绝对反对迁都的,而就算日益鼓躁对梁态度强硬的少壮派,也有不少激进人士反对迁都。
他们声称“天子守社稷”,以为韩谦既然当年能将梁都定于洛阳,面对强势的蒙军不退半步,大楚岂能弱了气势?
在这些人看来,既然担忧大楚中枢与梁军南线兵马兵锋之间的纵深不够,大楚将卒更应该奋勇作战拿回淮西、邓均等地才是,更不是灰溜溜的选择迁都这一畏敌、怯敌的决定。
而即便在赞同迁都的官员当中,国都迁往哪里,是江西洪州,还是江东杭州,却也还有争议。
见顾芝龙沉吟颇久,富耿文又接过话头,但他却没有直接回答张宪的这个问题,而是看向阮陶、杨聪,问道:“却不知道信王殿下,对迁都之事如何看?”
信王杨元演亲率三万精锐坐镇楚州,富耿文并不难想象,真要是叫信王杨元演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必然是希望大楚二十万兵马一拥而上,先夺回淮西再说,但问题这事并非信王杨元演能独断。
在这事上寿王杨致堂的态度或许更关键。
富耿文并不觉得张宪会直接将寿王杨致堂的态度相告。
他此时问阮陶、杨聪,心里想着他们二人与寿王府接触颇密,应该早就了解寿王杨致堂对迁都的态度是什么,那他们在寿王府的张宪面前,回答这个问题的语气坚定与否,都不难看出寿王杨致堂的真正态度是什么。
“梁军战斗力再强,在淮西总计仅有三万兵马,而司马氏举徐泗之地来投,我大楚于淮西之外,有二十万精兵可用,是梁军七倍之多,难道还真畏之如虎吗?”信王世子杨聪毫无掩饰的说道。
富耿文瞥了张宪一眼,见他对杨聪的强硬语气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耐烦或轻蔑的样子,转头看向顾芝龙以及洗英、洗射声、洗射鹏父子三人。
顾芝龙心里显然是有疑虑的,洗英则若有所思,洗射声、洗射鹏却神色一振,似对杨聪话里所暗含的意味极感兴趣。
虽然富耿文此时以顾芝龙的左膀右臂自居,但在张宪、杨聪等人面前,也不能夺得顾芝龙的风头,定睛看着顾芝龙,看他如何回应杨聪这些话。
“话是这么说不假,”顾芝龙迟疑的说道,“但说到对梁军的态度,长信太后不用说了,而沈相与杨侯爷近年来似乎也多主张对梁军妥协。这样的话,我大楚在淮西之外即便有再多一倍的精锐,又能抵得上什么用?”
“要说梁军将卒有多强,真就未必,强还是强在梁国军政悉出梁主一人,而大楚军政却牵扯处太多,难下决断,也难谋大事。”富耿文说道。
“先帝年满十三年出宫就府,谁那时能想到仅仅相隔一年,先帝十四岁就率龙雀军守淅川城重创梁帝——陛下今年已经年满十四岁了啊。”张宪笑道。
张宪这话则说得更明显了,顾芝龙则迟疑的朝富耿文看过去。
顾芝龙虽然也随时关注朝中的动向,他的幼子顾雄畅作为“质子”也一直在朝中任职,但顾雄畅的能力、干练,毕竟比他战死于郎溪城的次子顾兆远远不及,在金陵也是浪荡不羁,不务正业,并不能帮他掌握宫禁之中的细枝末节。
而顾芝龙回到京中,虽然参加过两次朝会,还特地得进宫觐见过一次,朝会及进宫觐见,都是长信太后主导,他对新帝没有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富耿文点点头,示意张宪所暗示的话不假,他这时候也隐约能知道信王府与寿王府在背地里筹划着什么了…… ↑返回顶部↑
首先以长信太后为首的主和派是绝对反对迁都的,而就算日益鼓躁对梁态度强硬的少壮派,也有不少激进人士反对迁都。
他们声称“天子守社稷”,以为韩谦既然当年能将梁都定于洛阳,面对强势的蒙军不退半步,大楚岂能弱了气势?
在这些人看来,既然担忧大楚中枢与梁军南线兵马兵锋之间的纵深不够,大楚将卒更应该奋勇作战拿回淮西、邓均等地才是,更不是灰溜溜的选择迁都这一畏敌、怯敌的决定。
而即便在赞同迁都的官员当中,国都迁往哪里,是江西洪州,还是江东杭州,却也还有争议。
见顾芝龙沉吟颇久,富耿文又接过话头,但他却没有直接回答张宪的这个问题,而是看向阮陶、杨聪,问道:“却不知道信王殿下,对迁都之事如何看?”
信王杨元演亲率三万精锐坐镇楚州,富耿文并不难想象,真要是叫信王杨元演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必然是希望大楚二十万兵马一拥而上,先夺回淮西再说,但问题这事并非信王杨元演能独断。
在这事上寿王杨致堂的态度或许更关键。
富耿文并不觉得张宪会直接将寿王杨致堂的态度相告。
他此时问阮陶、杨聪,心里想着他们二人与寿王府接触颇密,应该早就了解寿王杨致堂对迁都的态度是什么,那他们在寿王府的张宪面前,回答这个问题的语气坚定与否,都不难看出寿王杨致堂的真正态度是什么。
“梁军战斗力再强,在淮西总计仅有三万兵马,而司马氏举徐泗之地来投,我大楚于淮西之外,有二十万精兵可用,是梁军七倍之多,难道还真畏之如虎吗?”信王世子杨聪毫无掩饰的说道。
富耿文瞥了张宪一眼,见他对杨聪的强硬语气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耐烦或轻蔑的样子,转头看向顾芝龙以及洗英、洗射声、洗射鹏父子三人。
顾芝龙心里显然是有疑虑的,洗英则若有所思,洗射声、洗射鹏却神色一振,似对杨聪话里所暗含的意味极感兴趣。
虽然富耿文此时以顾芝龙的左膀右臂自居,但在张宪、杨聪等人面前,也不能夺得顾芝龙的风头,定睛看着顾芝龙,看他如何回应杨聪这些话。
“话是这么说不假,”顾芝龙迟疑的说道,“但说到对梁军的态度,长信太后不用说了,而沈相与杨侯爷近年来似乎也多主张对梁军妥协。这样的话,我大楚在淮西之外即便有再多一倍的精锐,又能抵得上什么用?”
“要说梁军将卒有多强,真就未必,强还是强在梁国军政悉出梁主一人,而大楚军政却牵扯处太多,难下决断,也难谋大事。”富耿文说道。
“先帝年满十三年出宫就府,谁那时能想到仅仅相隔一年,先帝十四岁就率龙雀军守淅川城重创梁帝——陛下今年已经年满十四岁了啊。”张宪笑道。
张宪这话则说得更明显了,顾芝龙则迟疑的朝富耿文看过去。
顾芝龙虽然也随时关注朝中的动向,他的幼子顾雄畅作为“质子”也一直在朝中任职,但顾雄畅的能力、干练,毕竟比他战死于郎溪城的次子顾兆远远不及,在金陵也是浪荡不羁,不务正业,并不能帮他掌握宫禁之中的细枝末节。
而顾芝龙回到京中,虽然参加过两次朝会,还特地得进宫觐见过一次,朝会及进宫觐见,都是长信太后主导,他对新帝没有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富耿文点点头,示意张宪所暗示的话不假,他这时候也隐约能知道信王府与寿王府在背地里筹划着什么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