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 第89节(1 / 4)
一方面,王敦名义上是“清君侧”,把矛头指向刘隗、刁协两个朝廷公敌,士大夫又都跟琅邪王氏关系很好;另一方面,王敦确实属于犯上作乱。不言而喻,江东众臣的内心无比纠结,他们在忠君道义和盼望刘隗、刁协被王敦灭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左右徘徊着。
太子中庶子温峤就属于这类典型。他问尚书仆射周(yi)道:“大将军要清君侧看似也有些道理,应该不算过分吧?”
周的价值观是忠君道义高于一切,他回道:“陛下非尧舜,哪能没过失?如果陛下有了过失,臣子就发兵犯上,这不是叛乱是什么?”
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江东臣子的复杂心态。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温峤一样,因为不爽刘隗和刁协,故有心支持王敦。而也有不少像周这样的人,当国难当头,维护皇权就是唯一的选择。不过,从周的回答中也能看出,他也认为这事是司马睿的不对,因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绝大部分同僚都被刘隗和刁协咬过。
请罪
我们再看看跟王敦有直接关联、立场更加尴尬的王导以及琅邪王氏一族的情况。按理说,王敦发起叛乱,相关亲属是要被族诛的。事实上,就在刘隗从驻地返回建邺的途中,他已经给司马睿连发密函,建议杀掉王导了。但司马睿没动手,他有点不忍,更重要的是不敢,他不知道这么做到底有没有好处。
王导明白自己正处于生死关头,他得知王敦发兵的消息后,火速召集了建邺所有族人嘱咐道:“在朝为官者全部脱去朝服,大家闭门谢客,无论陛下做出什么决定,都不准反抗。”接着,他又指名道姓点出了二十几个在朝廷担当要职的族人:“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yi)、侍中王侃、侍中王彬……你们几个从明天开始,每天一大早都要跟我去皇宫门口跪地谢罪!”
话音落地,一片哗然。
“我琅邪王氏一族,执掌兵权者大有人在,这么干不是等死吗?”
“闭嘴!按我说的办!”王导从没这么生气过。继而,他沉吟道:“只有这个办法,才能让我们全族躲过大劫啊……”
王导很了解自己,他不是个能豁得出去的人。他也很了解司马睿,他知道司马睿同样不是个能豁得出去的人。以琅邪王氏的实力,在建邺发动兵变不是不行,但如果那样做,不知会死多少族人。而且,史书中又会对琅邪王氏做出怎样的评价?琅邪王氏的未来又该往何处走?
我绝不做司马懿!我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就在王导做出这个决定的当天,族人王含不想束手待毙,逃出建邺,投奔了王敦。这位王含是王敦的胞兄,他跟王敦最亲,在后面还有故事。
王导正如他说的那样,从此不再上朝,每天带着几十个族人齐刷刷跪在皇宫门口请罪。司马睿漠然无视,同僚也漠然无视,不是他们不想搭理王导,而是在眼前的局势下,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王导。
4月中旬,戴渊和刘隗相继率兵抵达建邺。刘隗经过皇宫门口时,看见趴在地上的王导,大吃一惊。他暗想:陛下怎么还没杀王导?就算不杀,至少也该把王导软禁起来。
刘隗恶狠狠地瞪了王导一眼,然后大步流星进了皇宫。
“陛下!王敦谋反,您怎么还放任王导这一大家子不管?他们随时能当王敦的内应。臣建议现在就把他们处死!”
“我一直在考虑这事,不过,我得问问其他重臣的意见。”
“都火烧眉毛了,陛下得马上做决断!”
司马睿摆摆手,打断了刘隗的话。他下不了决心杀王导:一方面是顾忌琅邪王氏的势力盘根错节,担心会因此引发更大的内乱;另一方面他也对这场仗能否打赢心里没底。一旦杀了王导,就意味着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如果战败,王敦绝饶不了自己。
刘隗见到司马睿的态度,心彻底凉了,他这才知道司马睿并无背水一战的信念。他心灰意懒地想:这仗大概是打不赢了。
司马睿屏退了刘隗,随后又召周入宫。这位周,前面多次提到过,他是江北大名士,跟王导关系很好,曾出任过江东集团第一届荆州刺史,适逢杜弢起义未能到任,后返回建邺任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中护军,乃是一位手握兵权的重臣。
周经过皇宫门口时也不可避免跟王导碰了面。
王导见老友进宫,预感司马睿肯定会跟周商量对自己的处理方案,便冲着周喊道:“伯仁(周字伯仁),我把宗族几百口人都托付给你了!”
周自然知道司马睿要问自己什么,他也早想好该如何回作答,但不管怎样,在这个敏感时期自己不能跟王导有任何瓜葛,避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他躲开王导的目光,径直入宫。王导不知周的心思,心里没着没落。
周一进宫,司马睿果然张口就问:“刘隗劝我诛灭王氏全族,你怎么看?”
周想了很久才开口道:“陛下,王敦谋反与王导无关。王导是社稷忠臣。您如果把王导一族都杀了,除解恨外,于事无补。试问,江东士族有多少人受过王导的恩惠?往后您还怎么在江东立足?”
司马睿心里咯噔一下。王导是不是忠臣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周代表了绝大部分士族的态度——王导杀不得啊!
就在这场关乎琅邪王氏全族生死的谈话中,周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跟司马睿一边聊,一边喝起大酒。按说这个错误也在意料之中,周本是个酒腻子,无论到哪儿都少不了狂饮。更严重的是,每次他喝醉都会做出荒唐事。这回也不例外,等周跟司马睿说完王导的处理方案,走出皇宫时已不省人事了。
在皇宫门口,王导再度见到周。 ↑返回顶部↑
太子中庶子温峤就属于这类典型。他问尚书仆射周(yi)道:“大将军要清君侧看似也有些道理,应该不算过分吧?”
周的价值观是忠君道义高于一切,他回道:“陛下非尧舜,哪能没过失?如果陛下有了过失,臣子就发兵犯上,这不是叛乱是什么?”
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江东臣子的复杂心态。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温峤一样,因为不爽刘隗和刁协,故有心支持王敦。而也有不少像周这样的人,当国难当头,维护皇权就是唯一的选择。不过,从周的回答中也能看出,他也认为这事是司马睿的不对,因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绝大部分同僚都被刘隗和刁协咬过。
请罪
我们再看看跟王敦有直接关联、立场更加尴尬的王导以及琅邪王氏一族的情况。按理说,王敦发起叛乱,相关亲属是要被族诛的。事实上,就在刘隗从驻地返回建邺的途中,他已经给司马睿连发密函,建议杀掉王导了。但司马睿没动手,他有点不忍,更重要的是不敢,他不知道这么做到底有没有好处。
王导明白自己正处于生死关头,他得知王敦发兵的消息后,火速召集了建邺所有族人嘱咐道:“在朝为官者全部脱去朝服,大家闭门谢客,无论陛下做出什么决定,都不准反抗。”接着,他又指名道姓点出了二十几个在朝廷担当要职的族人:“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yi)、侍中王侃、侍中王彬……你们几个从明天开始,每天一大早都要跟我去皇宫门口跪地谢罪!”
话音落地,一片哗然。
“我琅邪王氏一族,执掌兵权者大有人在,这么干不是等死吗?”
“闭嘴!按我说的办!”王导从没这么生气过。继而,他沉吟道:“只有这个办法,才能让我们全族躲过大劫啊……”
王导很了解自己,他不是个能豁得出去的人。他也很了解司马睿,他知道司马睿同样不是个能豁得出去的人。以琅邪王氏的实力,在建邺发动兵变不是不行,但如果那样做,不知会死多少族人。而且,史书中又会对琅邪王氏做出怎样的评价?琅邪王氏的未来又该往何处走?
我绝不做司马懿!我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就在王导做出这个决定的当天,族人王含不想束手待毙,逃出建邺,投奔了王敦。这位王含是王敦的胞兄,他跟王敦最亲,在后面还有故事。
王导正如他说的那样,从此不再上朝,每天带着几十个族人齐刷刷跪在皇宫门口请罪。司马睿漠然无视,同僚也漠然无视,不是他们不想搭理王导,而是在眼前的局势下,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王导。
4月中旬,戴渊和刘隗相继率兵抵达建邺。刘隗经过皇宫门口时,看见趴在地上的王导,大吃一惊。他暗想:陛下怎么还没杀王导?就算不杀,至少也该把王导软禁起来。
刘隗恶狠狠地瞪了王导一眼,然后大步流星进了皇宫。
“陛下!王敦谋反,您怎么还放任王导这一大家子不管?他们随时能当王敦的内应。臣建议现在就把他们处死!”
“我一直在考虑这事,不过,我得问问其他重臣的意见。”
“都火烧眉毛了,陛下得马上做决断!”
司马睿摆摆手,打断了刘隗的话。他下不了决心杀王导:一方面是顾忌琅邪王氏的势力盘根错节,担心会因此引发更大的内乱;另一方面他也对这场仗能否打赢心里没底。一旦杀了王导,就意味着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如果战败,王敦绝饶不了自己。
刘隗见到司马睿的态度,心彻底凉了,他这才知道司马睿并无背水一战的信念。他心灰意懒地想:这仗大概是打不赢了。
司马睿屏退了刘隗,随后又召周入宫。这位周,前面多次提到过,他是江北大名士,跟王导关系很好,曾出任过江东集团第一届荆州刺史,适逢杜弢起义未能到任,后返回建邺任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中护军,乃是一位手握兵权的重臣。
周经过皇宫门口时也不可避免跟王导碰了面。
王导见老友进宫,预感司马睿肯定会跟周商量对自己的处理方案,便冲着周喊道:“伯仁(周字伯仁),我把宗族几百口人都托付给你了!”
周自然知道司马睿要问自己什么,他也早想好该如何回作答,但不管怎样,在这个敏感时期自己不能跟王导有任何瓜葛,避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他躲开王导的目光,径直入宫。王导不知周的心思,心里没着没落。
周一进宫,司马睿果然张口就问:“刘隗劝我诛灭王氏全族,你怎么看?”
周想了很久才开口道:“陛下,王敦谋反与王导无关。王导是社稷忠臣。您如果把王导一族都杀了,除解恨外,于事无补。试问,江东士族有多少人受过王导的恩惠?往后您还怎么在江东立足?”
司马睿心里咯噔一下。王导是不是忠臣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周代表了绝大部分士族的态度——王导杀不得啊!
就在这场关乎琅邪王氏全族生死的谈话中,周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跟司马睿一边聊,一边喝起大酒。按说这个错误也在意料之中,周本是个酒腻子,无论到哪儿都少不了狂饮。更严重的是,每次他喝醉都会做出荒唐事。这回也不例外,等周跟司马睿说完王导的处理方案,走出皇宫时已不省人事了。
在皇宫门口,王导再度见到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