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 第239节(3 / 4)
消息来的猝不及防,秦国愿意放归他们这些赵人俘虏了。
走吧走吧,终于可以回归故乡了,而且,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离开,秦人允许他们带走这些年他们的劳动所得,虽然不多,但至少每人两身全套的冬夏衣裳鞋袜被褥、足够支持他们归乡的粮和盐还是给了的。
但其实,选择回归故里的赵人很多,留下的更多。
留下的这些人,都是自知即便自己回归故里,家中老弱肯定也都不在了,或者干脆自己本来就是孑然一身,回与不回的,没甚意义。
还不如留在这里,重新安家算了。
这小三年的秦军学不是白上的,在每日每夜的洗脑之下,让这些赵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的国土之争,只在君王之间的对抗征伐,他们这些底层黎民百姓是秦还是赵,无甚差别。
归赵,你就是赵人,归秦,你就是秦人,难道还有谁来问问你,你是想做赵人还是做秦人吗?
不能够,他们这些穷黔首,在贵人们眼中,恐怕连个卑微的蝼蚁都不如。
蝼蚁还能凭着自身奇特的外形取悦贵人呢,他们若是出现在贵人面前,只怕会污了贵人的眼睛。
所以,无人在意,他们到底是选赵还是选秦,因为,等秦国将赵国攻打下来,他们也就随之都变成秦人,同样不会有秦国的官吏去问他们,他们愿不愿意做秦人。
有必要吗?
你谁啊,你配吗?!
这话固然听着不是很舒服,但他们前半辈子所经历的
,的确就是这样的人生,所以,其实人家只是说了大实话,他们也没什么好反驳的。
但秦赵没有分别的种子,还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
而且私心里,他们觉着,秦国,确实要比赵国好上许多。
至少,他们如今能写会算,也能看得懂弄得明白秦国和赵国基层统治的基本国策了,以前他们可弄不懂这些,更没有想要去弄懂自己生活的到底是个什么世道的意识。
在这种对比下,他们非常清楚的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关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秦人给出的安家政策,在赵国,那是想也别想的。
是去是留,他们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本非常清晰的账,又不是过函谷关去秦国,就在三晋之地,有啥?
十里乡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组成,进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相较于去河内城池分土地领户籍安家,也有一些人就近选择在直道的周围安家,直道之北为赵国,直道之南为秦国河内,但对这些赵人俘虏来说,大家都是一家的。
无需分彼此。
直道很长,所经之处,有土地肥沃好开垦的平原之地,自然也有如十里乡这样的原本荒芜的抛尸之地。
大家都想要好地,但好地是有限的。
秦国官吏虽然以严苛固执文明,但在关键地方,并不缺乏变通之法。
秦国的官吏沿着这条直道,对周围的土地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勘探调查研究,最终决定顺应实事变化,为环境实在艰难的土地拿出了更加优良的开荒政策,除了基础的五年阶梯税收政策之外,还有头两年开荒的钱粮铁器等包括且不限于开辟田亩、建房、养殖、家用、婚姻等等全方位的补助,用于吸引更多的百姓来此定居生活。
秦人相信,只要有了人烟聚集,再艰难的土地,也有被征服的一天,更何况,三晋之地的土地,只是缺少治理,本质上并不是恶地。
所以,选择好地安家的人故然是大多数,但选择这等难开垦难发展的荒地的,也不在少数。
能选择来这等荒地开垦的人,自身本事不用说,心性更非常人,眼光自然也是不差的。
十里乡所在的这块山地吧,距离直道只有不到两里地,靠山的三围之地之外,向南向北 ↑返回顶部↑
走吧走吧,终于可以回归故乡了,而且,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离开,秦人允许他们带走这些年他们的劳动所得,虽然不多,但至少每人两身全套的冬夏衣裳鞋袜被褥、足够支持他们归乡的粮和盐还是给了的。
但其实,选择回归故里的赵人很多,留下的更多。
留下的这些人,都是自知即便自己回归故里,家中老弱肯定也都不在了,或者干脆自己本来就是孑然一身,回与不回的,没甚意义。
还不如留在这里,重新安家算了。
这小三年的秦军学不是白上的,在每日每夜的洗脑之下,让这些赵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的国土之争,只在君王之间的对抗征伐,他们这些底层黎民百姓是秦还是赵,无甚差别。
归赵,你就是赵人,归秦,你就是秦人,难道还有谁来问问你,你是想做赵人还是做秦人吗?
不能够,他们这些穷黔首,在贵人们眼中,恐怕连个卑微的蝼蚁都不如。
蝼蚁还能凭着自身奇特的外形取悦贵人呢,他们若是出现在贵人面前,只怕会污了贵人的眼睛。
所以,无人在意,他们到底是选赵还是选秦,因为,等秦国将赵国攻打下来,他们也就随之都变成秦人,同样不会有秦国的官吏去问他们,他们愿不愿意做秦人。
有必要吗?
你谁啊,你配吗?!
这话固然听着不是很舒服,但他们前半辈子所经历的
,的确就是这样的人生,所以,其实人家只是说了大实话,他们也没什么好反驳的。
但秦赵没有分别的种子,还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
而且私心里,他们觉着,秦国,确实要比赵国好上许多。
至少,他们如今能写会算,也能看得懂弄得明白秦国和赵国基层统治的基本国策了,以前他们可弄不懂这些,更没有想要去弄懂自己生活的到底是个什么世道的意识。
在这种对比下,他们非常清楚的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关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秦人给出的安家政策,在赵国,那是想也别想的。
是去是留,他们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本非常清晰的账,又不是过函谷关去秦国,就在三晋之地,有啥?
十里乡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组成,进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相较于去河内城池分土地领户籍安家,也有一些人就近选择在直道的周围安家,直道之北为赵国,直道之南为秦国河内,但对这些赵人俘虏来说,大家都是一家的。
无需分彼此。
直道很长,所经之处,有土地肥沃好开垦的平原之地,自然也有如十里乡这样的原本荒芜的抛尸之地。
大家都想要好地,但好地是有限的。
秦国官吏虽然以严苛固执文明,但在关键地方,并不缺乏变通之法。
秦国的官吏沿着这条直道,对周围的土地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勘探调查研究,最终决定顺应实事变化,为环境实在艰难的土地拿出了更加优良的开荒政策,除了基础的五年阶梯税收政策之外,还有头两年开荒的钱粮铁器等包括且不限于开辟田亩、建房、养殖、家用、婚姻等等全方位的补助,用于吸引更多的百姓来此定居生活。
秦人相信,只要有了人烟聚集,再艰难的土地,也有被征服的一天,更何况,三晋之地的土地,只是缺少治理,本质上并不是恶地。
所以,选择好地安家的人故然是大多数,但选择这等难开垦难发展的荒地的,也不在少数。
能选择来这等荒地开垦的人,自身本事不用说,心性更非常人,眼光自然也是不差的。
十里乡所在的这块山地吧,距离直道只有不到两里地,靠山的三围之地之外,向南向北 ↑返回顶部↑